fbpx

The Blog

大家好,我是黃筱媛。 今天想給各位一個簡報,關於如何振興文化,傳承中文,提升全民學習力。 目前提升閱讀理解力,已經成了台灣各地教學的風潮。 孩子不是不會算數學,而是看不懂題目,這是閱讀能力出了問題。 隨著新課綱上路,為了符合素養導向,試題將以學生能否理解並應用所學為重點。 因此,會考考題面臨轉型,無論哪個科目,學生都需具備閱讀理解力。 閱讀理解力,要怎麼培養呢? 多讀?多看?常去書店,開拓眼界?用朗誦的方式來閱讀?一邊讀一邊玩,比較不會無聊?大人在旁邊陪讀,培養閱讀習慣? 這些方法,真的有效嗎?看不懂自然不想學,你知道嗎?閱讀能力跟中文能力,其實有很大的關係。 我們要如何學會一種語言呢?一,先學會發音,二,再學會認字,然後把它變成句子。這個時候,你就需要瞭解文法。 中文底子好,學什麼都容易!

中文有文法嗎?是的。中文有文法! 什麼是文法呢?文法是語言的使用規則,人們同意使用這個規則,使文字的結合能達成有意義的交流。 語言和文字有四種功能: 一、表達情意。 二、紀載過去的生活經驗。 三、是教育的工具 四、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唯一媒介物。 中國的語言是誰創立的? .「中國」這個名詞,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「何尊」。 .周成王說:「我以此地做為天下的中心,統治人民」。 .把帝王所在之地為中,故曰「中國」。後來,把帝王所在之地擴大到「中原地區」,直到20世紀,才把它當作國名。 .廣義的說,「中國」指的是華夏漢人以黃河流域為故土,不斷向周邊遷徙的動態實體。 .「中國語」就是中國境內的語言總稱。 中國的語言,不是某個人造出來的,是幾千年來老百姓在民間使用它,逐漸演變而成的結果。 口語和文字,兩者一樣嗎? 口語是人們口頭交談的語言。 文字是以書寫或印刷的方式來記錄的符號。 口語和文字,為什麼漸漸變得不一致呢? 中國字有五千年的歷史,一開始口語和文字是一致的,文化四播之後,口語和文字就開始脫節了,到了唐、宋時期,人們口中說著唐、宋話,筆下寫的卻是秦漢文。 為什麼口語和文字會變得不一致呢?有幾個原因: 一、漢朝的文章寫在竹子、布帛上,價錢貴,寫起來慢,所以寫文章的人會盡量寫的簡短一點。 二、自從秦始皇焚書之後,讀書人非常珍惜古書,除了努力研讀,還會模仿古書的語氣。 即使到了民國初年,中國學者的文章,仍然是唐宋時期的格調。 但是,普通老百姓平常使用的口語,已經漸漸越來越白話了。 清朝末年,中國內憂外患十分嚴重。 知識分子認為,唯有普及教育才是國家變強的必備條件。

1919年,胡適先生與一群作家、學者發起了「新文學運動」,又稱為白話文運動。 在古代,教育是少數人的權利。 現在,教育變成了人人的權利。 這樣的情況之下,文言文就不適用了,也無法普及。 民國九年,教育部正式將小學一、二年級的國文課本從文言文改為白話文,廢止了文言文。 什麼是國語呢?國語就是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語言。 中國境內有很多的方言。 在我們還沒有國語之前,胡適先生說:「一切方言,都是候補的國語,必須有兩種資格,才能變成正式的國語。」 哪兩種資格呢? 一、通行最廣 二、產生的文學最多。 四百多年前,歐洲各國的學者,都只用拉丁文寫書和通信,這和中國人用古文寫書和通信是一樣的。 像是義大利、英國、德國等,各國的國語都是由其中一種最廣泛流通的方言來變成國語的。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國語,又是怎麼選出來的呢? 胡適先生說: 我們現在提倡的國語,是一種通行最廣、最遠,又曾有一千年學的方言,就是白話文。 白話文學,成了中國一種絕大的勢力。 著名的白話文體有《水滸傳》、《西遊記》等。 現在,大家公認它為中國國語的唯一候選人。 這就是建立國語的唯一方法。 民國二十一年,教育部公布以北平音為基準的標準字音,採用「注音符號」來專門拚注漢字,使我國的語言有了統一的發音,也就是國語。 國語有文法嗎?胡適先生在他的國語文法概論中說: 國語,是古文慢慢演化來的。 國語的文法,是古文的文法慢慢改革修正出來的,不是我們造出來的,它是幾千年演化的結果。 這是經過幾千年來”尋常百姓”自然演變的功勞,文人學者們全不曾過問。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文法之學。 提倡研究中國文法者,首推國父孫中山先生。 國父在《孫文學說》中說: 中國沒有文法學;讀書人只能自己揣摩書中的意思。 聰明的人自然能領會古書中的道理。 但是有些人,即使整本書背下來也讀不懂。 有的無法自己下筆成文,也有的無法聯詞造句。 反觀西方國家學童,十歲就通曉文法,能自己下筆寫文章。 這是因為西方國家的語言有文法學。 實際提倡與研究中國文法的,有那些人呢? 馬建忠先生,1898年所出版的《馬氏文通》。 第一個提倡研究文法的人是國父孫中山先生。 胡適先生曾開辦「中國文法」課程。 黎錦熙先生出版第一本白話文的文法書。 簡單介紹一下這幾個人。 馬建忠先生,是一位學貫中西的人才。 他「善古文辭,尤其精通歐文;對於英語、法語、希臘、拉丁古文,無不兼通」。 著有《馬氏文通》。這是中國第一本漢語文法書。 胡適先生,曾任北京大學校長、中央研究院院長、駐美大使等職。 他擁有三十六個博士, 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博士學位的人之一。 他一生推動白話文,是極具地位的文學家。 民國十一年,他在北京大學開「中國文法」課程,發表《國語文法概論》促使學者研究中國文法。 黎錦熙先生, 三次出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。 他和蔡元培、吳稚暉等人成立了「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」,促成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。 1924年出版了《新著國語文法》,是中國第一本白話文的文法書。 他對文字改革、現代漢語語法、辭典編纂都有極大的貢獻。 創辦了國語專修科,畢業生中有100多人後來到台灣推行國語。

1908 年到 1947 年,中國出版的三十餘種漢語語法書,你可以看到這邊有一個簡易的列表: 在胡適之後,有很多人開始研究國語的文法。 儘管每一種語言都有文法,卻不一定有文法學。 為何中國文法學發生的這麼慢呢? 有三個原因: 第一個原因,聰明的人,採用一種”神而明之”的方法;而笨拙的人,採用一種”書讀千遍,其意自見”的笨方法。 什麼是神而明之的方法呢?就是要明白某一個事物的奥妙,在於每個人自己的領會。 而笨拙的人,無法神而明之,那我就採用一種,我把書讀了千百遍,這樣子,我就能夠領會書中的意思了。 第二個原因是,在以前,教育只限於少數人,無人注意到多數人的不便利,故沒人研究文法學。 第三個原因,中國語言的文字其實孤立了幾千年,中國一向以大國自居,會輕視外來的語言,所以中國語不曾與別種語言有比較的機會,故沒有文法學的概念。 再加上從大環境來看,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,中國一直處在動盪不安的局面。 持續不斷的內憂外患,政府自然沒有過多的心力放在新文化的培育上。 一直以來,聰明的人,採用”神而明之”的方法,而笨拙的人,採用”書讀千遍,其意自見”的笨方法。 而學不會的人,其實,是來自於三個原因: 1.不知道正確的學習方法。 2.學習的東西太難。 3.他是被迫學習的。

現在,學習文法,可以變得很簡單! 本書是以黎錦熙先生的《新著國語文法》為主架構,以淺顯的文字來說明文法的規則。 編排的方式特別著重在讓語言可以溝通。 你不需要背下枯燥的規則,只要了解語言的溝通規則,就能夠使聽、說、讀、寫順暢無礙。 本書的編排方式完全按照難易度,簡單說明看似複雜的中文文法,搭配豐富的圖解,使學文法不再枯燥乏味。 加上大量的例句,使你有效理解每個文法的主題。 用圖解的方式來分析句子的結構,每一個句子都容易記憶。 全套共三冊720頁,有657張圖示。 這套史上最簡單易懂的國語文法書,黃筱媛老師有超過20年處理學習問題的經驗,花費四年的時間研究並編輯而成。 目前已經有超過2000小時學生的試讀,實際的案例顯示:學生們的國語文能力提高,閱讀理解力大幅提升。 記憶力變強,連帶其他的科目也同時進步了。 最重要的是,學生的學習熱忱也提高了。 另外,還搭配有整套文法書的作業本,精心的設計,簡單的練習,讓學習變得有自信。 懂得文法,到底有什麼好處呢? 如果你懂文法,你就能聽懂別人說的話,能夠正確地說出你的想法,能夠讀懂別人寫的文章,也能夠完整的寫出你想表達的意思。 不需要再忌妒口才好的人,弄懂中文的文法,你也可以有很好的表達力。 讓學習走向知識的活用與理解,而不是填鴨與死背。

使用者頭像

筱媛老師

編者介紹 黃筱媛 老師 柳岸人文學堂 副總經理 快樂之道推廣講師 公民人權協會 台中區公益大使 美國洛杉磯國際名人中心資優結業生 曾多次遠赴澳洲、美國、加勒比海群島等地進修自我成長、學習、教育等專業領域。專精於改善親子關係、各種學習情況的提升處理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Your Comment*

Name*

Email*

Website